榜样选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榜样选树 > 正文

刘益:跨界成长

发布时间:2024-12-23阅读数:

刘益,男,2003年10月出生,河南信阳人,太阳集团tcy8722审计2201班、青藤书院学生。从迷茫的小白到成为发布近百篇优秀稿件的“大宣委”,从爱唱歌到登上舞台出演音乐剧,从对剧本一窍不通到调度全组、执导心理剧,刘益在信院里一次次探索自我潜能,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“问题嘛,肯定是事事都会有的,但我也有自信都解决掉!”

——刘益

第一回 新闻稿的试炼

高考结果发出后,我一度有些低落,可又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这样轻易被定义,惋惜过去的时光不如积极迎战未来,开学前我暗下决心,大学四年决不虚度光阴。

决心是有了,干点什么呢?我毫无头绪。很快,入学后的一场班委竞选指明了方向——宣传委员!高中时,我就有阅读积累的习惯,时常摘抄些有价值的段落在本上,宣传委员不就是写写稿子,我应该可以试试?随后我竞选成功,还加入了同样要写稿的大学生艺术团新闻宣传部。

初次试炼马上到来——十月的班级完满团支部活动需要出一篇新闻稿。活动结束后,我立马抱起电脑开始写稿,毫无经验的我在键盘前抓耳挠腮,希望能将现场的一个个画面和动作转化为文字。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我却一个字也蹦不出来。我紧紧盯着电脑屏幕,一会儿抖腿一会儿喝水,实在想不出再上个厕所,光标在页面上闪烁,仿佛在催促我,可半个小时过去了,屏幕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副标题。

“十月的阳光温暖和煦,我们在碧蓝的天空下……”不行不行,什么玩意儿,像是在写日记,我把删除键摁得啪啪响。“旭日当空,秋高气爽,新学期伊始……”再写还是不满意,继续删除。这个过程反复上演,我陷入了抓狂。整个宿舍回荡着我敲击键盘的声音,像是催命的鼓点,敲得我越来越急躁。

整整一下午,我终于憋出了806字交给部长。很快,意见返回了,我一面期待着奇迹发生,稿件能一遍通过,一面又很害怕,万一差得离谱可怎么办?我颤抖着移动鼠标,轻轻点击左键,文档打开,我眼前一黑,返回的稿件几乎可以用“满目疮痍”来形容,正文全篇“飘黄”,这咋改?这不得是重写吗?脸黄黄,心慌慌,现在怎么办?

好在部长的指导电话很快到来,部长说,文章的结构是大问题,询问我活动的重点是什么,建议我按照主次来谋篇布局,调整每部分的字数,将稿件的篇幅设置得更合理。在她的指点下,我重新梳理了文章结构,严格按照倒金字塔范式来写,先把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介绍一下,再对活动的亮点详细叙述,最后还添加了一些对参与活动的同学的采访。二稿返回的标黄处明显减少,就这样一来一回,我们改到了深夜,部长没有丝毫不耐烦,我心中充满感激。

第二天,我该将稿件发给辅导员老师了,可即使已经有部长的“加持”,我依旧惴惴不安,害怕自己写得太烂,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被自己浇灭了。我检查了一遍又一遍,终于像剪定时炸弹的电线一般,心一横,眼一闭:“横竖就是这水平了!”我点了发送键,只等张晓倩老师的“审判”。

没几分钟,反馈就来了,全文再改几处字词,就能发布了。这下我乐开了花,心里飘过一个大字:爽!或许是因为这次的稿件质量不错,没过几天,张老师就任命我为“大宣委”,并在QQ群里发布通知:以后七个班的新闻稿都先发给刘益初审,随后再发给导员。

起初,经我初审的稿件还是会大面积“飘黄”,张老师则会要求我指导各个班的宣传委员们补采,写二稿、三稿。慢慢地,我积累了许多写作规律,倒金字塔结构、直接引语的用法、固定的词语搭配……标黄的地方越来越少。直到大二上,我的一篇新闻稿在发给张老师后,竟一字未改就发布了,我激动得差点哭了。入校以来,我累计在官网、“信院青年”等校园平台上发表了近百篇推文。原来的我只是在“写作文”这件事儿上略有心得,从没想过能在新闻稿件领域有所发挥。感谢张晓倩老师的青睐,是她给了我机会、信任和成长的空间,更是信院的完满教育让我有机会去写、去做,激发出我不自知的潜能。

第二回 “渣男”的舞台初体验

作为大学生艺术团新闻宣传部成员,我写了许多团里的活动稿件,与各个老师都混了个“脸熟”。一次,艺术中心的范志远老师问我想不想试试音乐剧,我顿时眼前一亮,这会不会像“大宣委”一样,是一个机会呢?可当时我的部长就站在身后,我怕答应后会显得“背叛”组织,犹豫片刻后拒绝了。没想到部长却说:“尝试一下嘛,不做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?”那既然部长都答应了,我也没什么顾虑了。面试中,我演唱了一首《失恋阵线联盟》。伴随轻快的曲调,我略带紧张的状态逐渐放松,身体不自觉地跟着音乐开始晃动,曲毕,老师给我分了个角色——拥有两位女朋友的“渣男”英武。

我:“???”

第一,我没有任何表演经历,第二,我从没当过“渣男”,这回好了,俩Debuff叠一起了,那一刻,我真觉的给自己挖了个大坑。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,我拉不下脸来反悔,只好赶鸭子上架般地当起了“渣男”。

我在演戏方面是个小白,初次登台时完全不知道怎么演,有一幕戏是英武带着其中一位女友小萍遇到了男主,这时我的台词是:“很高兴认识你,我是英武,是小萍的男朋友。”这里的应当表现出渣男特有的“理不直气也壮”,可是我打心眼儿里觉得英武理亏,再加上自己第一次演戏心理既紧张又害羞,所以只能嗫嚅地说完了台词。老师看到后开玩笑地说:“你不能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审判英武,在英武这个角色心理,他就是原配,你这演的像‘小三儿’,得改啊!”

当天晚上,我认真想了老师的话,并且开始分析怎么才能演好渣男,想了许久我认为,真想要演好英武,就必须得在舞台上跟角色融为一体,我只能是英武不能是刘益,那么刘益这张脸我是一定不能再要了,算了,豁出去了!团里的朋友们也开始戏称我为“渣男”,我慢慢从心里接受了“渣男”这个身份。除此之外,我还在B站搜索了影视剧里的渣男角色,借鉴他们的言行举止。比如,英武刚出场就需要向小萍展示魅力,让她成为自己的女朋友,于是我加入了抛媚眼、撩头发等小动作,观众们看到时,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,现场效果堪比演小品。

难题一个接一个,“渣男”不仅会劈腿,还得会唱高音!听完老师给的Demo,我哭丧着脸吐槽,这么高怎么上得去,这年头渣男真是不好当。高潮一共十个字,开头仨字全破音,该怎么办呢?我找到李毓老师说了困难,她教导我丹田发力,不要大白嗓子干吼。可我又不是习武之人,哪里找得到丹田?老师想了个办法,她将三个椅子拼一起,让我躺上去,压着我靠近腹部的位置,让我自己琢磨一股对抗的力。我憋着一口气使劲儿往起顶,她说,对!发声,快唱歌词!我好像摸到点门道,一喊,结果破得更厉害,她担忧地说:“你要自己多练啊,只有经常唱,音域才能变宽,需要高音时才上得去。如果一直破,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演出时用垫音了。”可用了垫音就不是我的演出了,也是对音乐剧的不尊重。于是我就天天循环播放《渣男想要爱进行曲》,逮到时间就唱,把室友唱得几近崩溃:“阿益,收手吧,外面全是野猫了。”

临近演出的前几天,我心里很慌,就怕上台又破音,好朋友师伟嘉与宋潍辰看到我的状态,安慰到:“充分放松嗓子再唱,不要紧张,就算真破音也没有关系,毕竟大家都是非专业的爱好者,唱不上去实属正常。”或许是情绪高涨,或许是量的积累,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做到了质变——没有破音!

整场演出非常成功,我站在舞台上,眼前是聚光灯,耳旁是观众的笑声、掌声、欢呼声。以前为了写稿件,我曾无数次站在台下,仰望着上面熠熠生辉的演员,想象着他们的心情,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,是激动,是喜悦,是一种被认同的满足,是发自内心的成就感!如果不是范老师的邀约和团里小伙伴们的鼓励,我可能不敢开启这一次尝试,更不会知道自己还有上舞台表演音乐剧的潜能!

第三回 导演的“新副本”

大二学期末,校园心理剧大赛开始报名了,八大学院都要派出自己的代表队参赛。当王军御老师找到我执导剧本时,我意识到,新的“副本”任务来了。

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有点慌张,毕竟自己从来没当过导演。可回顾之前,自己也没写过稿件、当过演员啊,最后的结果也都不赖嘛。有了前两次经历建立的信心,我相信这次也一定能顺利化解,俗话说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!

王老师提出,可以参考《情绪特工队》的设定,将主人公的情绪拟人化,剥离出角色怒怒、忧忧、乐乐、厌厌等。随后我们将主舞台分成两半,大舞台呈现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景,小舞台作为主人公的“大脑控制室”,乐、怒、忧、厌、怕五个角色在这将主人公的情绪反应具象化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:表演时,两个舞台上的演员完全割裂,这边主人公与母亲吵得正凶,那边的“情绪们”却成了挂件,往台上一杵像棵树;“情绪们”因为误会大打出手,主人公们却成了看客。

因为缺乏经验,我在写剧本时,并没能设计出每一幕场景里所有人物和情绪角色们的动作,演员自身也都是业余选手,根本没有配合角色反应的意识,所以就呈现出来人物动“情绪”不动,“情绪”动人物不动的尴尬局面。为了解决舞台割裂的问题,我先完善了剧本。大家集思广益,逐一设计每个场景中台上所有演员的动作细节:怕怕一边皱眉一边抠手,忧忧哭丧着脸耷拉半边身子;乐乐表演时根据台词加上“保护伞”的动作以及破次元与主角交流。怒怒在主人公跟妈妈发脾气时,就身穿红色辣椒服饰,举着道具恶魔叉绕着妈妈挥舞,彩排时,大家都反应设计得很好。

整个剧组从导演到演员都是“半吊子”,在联排时漏洞百出,灯光切不好,图片切不好,演员忘词,背景音乐卡不上节奏……哪哪都有问题,于是我们一边演一边做出修改,场景切换不连贯,改!台词不够口语化,改!矛盾冲突张力不够,改……直到临上场,演员们都还在后台强化记忆新台词,我这个“半吊子”导演更是在台下强装镇定,宣布分数时大气都不敢喘。最终,我们的半吊子剧组竟然得了第二名!我惊喜地与演员们抱在了一起。

执导剧本是我的又一次突破,感谢王军御老师给了我这次机会,并且在过程中不断地鼓励我,也感谢剧组的同伴们,是他们成就了这次表演,同样也成就了我。在信院一路走来,我遇到了无数难题,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一次次见招拆招,攻克难关,收获自信与成长。或许以后我不会从事写作、演艺事业,但这三段经历仍是我生命的重要养分,支持着我以积极的态度继续探索人生未知旅途。


行文至此,最后我想特别鸣谢张晓倩老师以及王军御老师,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,这段专属于我的时光永不腐朽,因为他们是其中高大葱茏的常青树。

撰稿:孙艺楠 陈嘉华

供稿:太阳集团tcy8722

摄影:刘 益